法雨禪寺簡介:
法雨禪寺又稱后寺,在普陀山白華頂左、光熙峰下,距普濟寺2.8公里,為普陀三大寺之一。
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,現(xiàn)存殿宇294間,依山取勢,分列六層臺基上。入山門依次升級,中軸線上有天王殿,后有玉佛殿,兩殿之間有鐘鼓樓
,又后依次為觀音殿、御碑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(jīng)樓、方丈殿。觀音殿又稱九龍殿,九龍雕刻十分精致生動,九龍殿內(nèi)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,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。整座寺廟宏大高遠,氣象超凡;不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,海浪聲日夜轟鳴;北宋王安石曾贊之“樹色秋擎書,鐘聲浪答回”。
寺內(nèi)建筑物數(shù)九龍觀音殿(大圓通殿)最為輝煌,該殿系清乾隆三十八年四月朝延發(fā)金陵(今南京)明故宮九龍殿蓋成,為目前國內(nèi)寺院建筑規(guī)格最高的一座佛殿。殿分七間,高22米,面闊35.35米,進深20.31米,面積達957.96平方米。用柱48根,全采用包鑲工藝,重檐琉璃頂,上檐九跺斗拱,下檐五跺斗拱,內(nèi)槽九龍藻井,一龍盤頂,八龍環(huán)八柱昂首舞爪而下,造型優(yōu)美,古樸典雅。殿內(nèi)供高6.6米的毗盧觀世音坐像。后壁為大型海島觀音及善財五十三參群像,兩旁列十八羅漢。殿內(nèi)柱磉均透雕蟠龍,刀法粗獷,系明萬歷時雕刻。九龍殿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九龍殿前月臺,有二十四塊青石欄板,每塊闊127厘米,高65.5厘米,浮雕成《二十四孝》故事圖,構(gòu)圖完整,刀法簡練,線條流暢,為明時石刻浮雕精品,有很高的藝術價值。石刻圖中24位孝子既有廣泛性,又有代表性。
從社會地位上看,上至帝王公卿,下至平民百姓都有;從年齡上看,有老、中青和幼年人;有一貫奉親至孝者,也有危難之際奮身救親者,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敬老養(yǎng)親的傳統(tǒng)美德,其事跡生動感人,其影響可謂遍及朝野,深入人心。
在天王殿對面的照墻上,有1987年建成的九龍壁。此壁不同于故宮、北海、大同三處的陶制九龍壁,而是用60塊70厘米見方的青石拼接,雕刻嵌鑲精致,不露縫隙,猶如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。全壁高達2米、長12米,浮雕縱深16厘米,極富立體感,下盤為清式須彌座,四邊頂端飛檐翹角,上部都是石梁石瓦,梁與梁之間雕有造型各異的17條小龍。
壁中九龍昂首舞爪,騰飛于云山碧海之間,爭奪龍珠,形態(tài)逼真。此壁由香港同胞捐款,普陀山佛教協(xié)會延請浙江溫嶺長嶼鎮(zhèn)民間石雕藝匠梁宗濤等人仿北京九龍壁刻制。
法雨寺寺內(nèi)的龍鳳柏、連理羅漢松、古銀杏等佳木與《二十四孝圖》、《雕龍欄板》、《云龍游天》等石刻浮雕,都有較高的觀賞價值。寺后山花如繡的錦屏山,寺前蔭藏天日的巨樟群,寺右高標參天的楓樹林和寺左功德嶺的奇松怪石,都為游客尋幽覓雅,陶情賞心的好去處。現(xiàn)今的“法雨禪寺”額系原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胡厥文所題。
景點數(shù)據(jù)來自 法雨禪寺